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配资炒股真专业,政治斗争从未缺席,它几乎伴随着每一朝每一代的兴衰更替。无论是公开的阳谋,还是暗藏于帷幕后面的阴谋,都构成了历史舞台上最为精彩的部分。秦孝公时期,他以“求贤令”广招天下英才,不惜从六国挖掘人才,为日后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。到了秦始皇,他为了统一思想,采取了焚书坑儒的强硬手段;汉武帝削弱诸侯王权,则是通过颇具智慧的推恩令;唐太宗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以血腥手段夺取皇权;宋太祖则以“杯酒释兵权”巧妙解除武将之患;明太祖朱元璋通过“胡惟庸案”彻底废除丞相制度,以巩固皇权;清朝康熙皇帝则凭借“削三藩”稳固中央集权。这些举措都可以称为光明正大的阳谋,堂堂正正,既合理又合情。
然而,与阳谋相对的便是阴谋。战国时期,赵国权臣郭开就是一位典型的“阴谋家”。他接受了秦国的重金贿赂,捏造李牧谋反的谎言,最终致使赵王误杀了这位能臣悍将。更甚的是,他还编造廉颇“顿饭三遗失”的笑谈,使赵国失去了再次启用名将的机会。这些手段完全不光彩,却极其致命。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。比如汉武帝时期,江充设计“巫蛊之祸”,将太子逼得走投无路,最终太子与皇后自尽,卫氏集团也因此土崩瓦解。而广为人知的“黄袍加身”,更是宋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,借机篡夺天下的经典阴谋案例。
宋太宗赵光义的上位,更是将阴谋运用得炉火纯青。所谓“烛光斧影”和“金匮之盟”,都暗示他借助巧妙甚至诡谲的手段取得皇位。若与其哥哥的“黄袍加身”相比,几乎可以算作升级版。由此可见,阴谋虽不光明,但却往往能快速奏效,夺得权势。
展开剩余64%总体来看,阳谋的特征是公开透明,锣鼓喧天,堂堂正正。即便对方知道这是一个“局”,也不得不跳下去,因为阳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展示,能够用来治理天下。而阴谋则完全不同,它只关注结果,不择手段,甚至暗箭伤人。阴谋或许可以助人夺取天下,但绝无法用来长久治理国家,否则必然导致天下动荡、王朝覆亡。
在历史故事中,阳谋与阴谋的运用也有许多典型案例。比如明朝嘉靖年间,权臣严嵩被罢黜后,群臣准备借机处死其子严世蕃,罗列了“财产不明”和“残害忠良”的罪名。然而徐阶深知,这些事多半与嘉靖皇帝脱不了关系,若当众揭发,必然引来皇帝庇护。于是他转而使用“莫须有”的手段,给严世蕃安上“阴谋作乱”和“暗通倭寇”的罪名。尽管这些指控缺乏实证,但却正中嘉靖的心思,结果严世蕃果然被处死。这便是阴谋的力量,荒唐却有效。
而阳谋的代表故事则是“二桃杀三士”。春秋时期,齐国的三员大将公孙接、田开疆和古冶子功劳卓著,彼此关系紧密,引起齐景公的忌惮。晏子出谋划策,让齐王以区区两个桃子奖功,要求三人根据功劳自取。结果公孙接、田开疆先行拿走,古冶子羞愧欲死。二人见兄弟决意自刎,也觉得对不住,于是先后自杀。最后古冶子见两人已死,愈发愧疚,也随之自尽。齐景公与晏子不过以两个桃子,便轻松除掉三名心腹大将。这便是阳谋的精髓,用公开的方式,让对方自陷绝境。
由此可见,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博弈,从来都是阳谋与阴谋交织。阳谋能治理天下,阴谋能夺取天下,但二者的作用与后果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发布于:天津市竞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